当前位置: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南昌发展双引擎:科技与人才

发布时间:2010-07-21 文章来源:南昌晚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一个地区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离不开高科技的运用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

    进入新世纪以来,南昌大力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通过创新机制,创设载体,搭建平台,强化服务,一大批科技型企业茁壮成长,并在以创新促发展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各种类型的人才齐聚洪城,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2009年,南昌市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97项,累计争取国家、省级资金支持8476.5万元,资金投入是2000年的40多倍;而随着人才环境的优化,南昌各类人才持续净流入总量已超过45万,人才进出比由2000年的1:7实现了到3:1的巨大反转,迎来了“人才”扭亏为盈的“顺差”时代。

    当科技与人才有效对接,当科技与人才携手共进,我们看到的是,南昌正在迎接一个新的明天到来。

    科技篇

    南昌LED技术达到世界一流

    2009年10月19日晚,全长5.4公里的紫阳大道全线亮起了由我市本土企业自行研发生产的LED路灯。这是我省首条全线采用LED路灯的城市交通主干道,标志着我市LED产业应用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我们研发生产的这个新型LED灯具已经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江西省晶和照明有限公司市场与副总监陈耀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自豪地说。

    6年前,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落户南昌,南昌紧紧抓住这一国家级平台,借东风之力,以重点企业为龙头,以优势领域为基础,以集群化、规模化、产业化为发展方向,全力推进LED产业在南昌做强做大。

    通过多年的努力,如今,南昌已培养出晶能光电、联创光电等LED企业及相关配套的研发、生产企业30多家,拥有近百项国家专利,且已建立了从LED衬底硅材料生产、外延片、芯片制造、芯片封装,再到LED显示屏、手机背光源及照明等方面应用的相对完整的LED产业链,形成了一定产业集群效应。

    “当今世界,比较成熟的LED技术路线有两条,一条是美国可瑞公司氮化镓基衬底,另一条是日本日亚公司蓝宝石衬底。现在南昌大学江风益教授研发的硅衬底发光二极管技术,打破了前面两条技术路线的垄断,成为成本低、效益高、竞争力强的世界上第三条LED技术路线,并成功实现产业化。”说到LED产业的优势,南昌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邱向军信心十足。

    2009年,南昌制定了《南昌市光伏产业发展规划纲要》。该纲要明确定下的规划是,南昌将通过3-5年的努力,力争把光伏产业打造成千亿产业,使南昌成为世界光都。

    四大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

    “十年前,我们在文字材料上从不提及每年科技投入的具体数字,因为那实在太少了。而去年,我市累计共争取国家、省里的资金支持8476.5万元,创历史新高。这对于南昌市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跨越。”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进入新世纪以来,政府越来越重视科技工作,在政策和资金投入上的力度也逐年加大,并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态势。

    科技投入不断加大,增强了企业研发新产品的装备基础。全市科技系统与各研发机构、产业部门共同推进企业创新体系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大学和科研院所为骨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正在加快形成。

    特别是“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国家南昌生物产业基地”、“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等几块国家级牌子的获得,让我市的、半导体、生物医药、软件等四大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企业,催生出一批“南昌创造”的品牌产品。

    江西鸿源数显有限公司通研发出的LCOS晰大屏幕数字电视,成为国内目前唯一掌握了核心技术专利的高端数字电视;江铃去年年底推出的“陆风风尚”乘用车,从每一个螺丝钉到整车、从发动机到底盘,都是自主创新研发的,填补了中国多功能家庭轿车市场的空白……

    目前,南昌的科技型企业已开始从以往加工装配的低端,逐步向生物医药、关键元器件、产品研发设计等高端挺进。仅去年,南昌就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0家,累计共74家,占全省总数的46.2%。而与此同时,相当部分小型企业的研发也非常活跃,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资源共享机制初步体现,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开始确立。

    高校科技园区成为炫目风景

    科技园区是南昌工业扩张、产业集聚的主要阵地,是南昌对外开放、融入全球的重要窗口,也是南昌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的先行区域。

    近年来,我市对北大、清华、浙大、南大四个大学科技园区的发展高度重视。通过各园区自身的努力和科技政策的支持,驻昌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南大科技园入园企业达138家,企业入驻率达98%,年技工贸收入6.4亿元。浙大科技园(江西)成为全国服务外包产业四个示范园区之一,目前已引进了江西微软技术中心、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台湾英华达科技有限公司、捷众科技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入驻中凯国际大厦。

    2009年,我市驻昌高校、科研院所近400名科技人员与企业签订了入园入企协议,签订项目128项,其中23项获得国家455万元经费扶持。清华科技园还被批准成为南昌市首个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涉及自动化设备、软件设计研发、设计及服务外包等领域。

    人才篇

    多项措施为南昌广开“才”路

    才以事聚,事以才兴;得人才者得天下!人才聚散是事业兴衰的晴雨表。随着南昌社会经济的持续向好,人才的进出流动比率正在迅速改变。2009年,南昌市人才进出比由2000年的1:7实现了到3:1的巨大反转,迎来了“人才”的“顺差”时代。

    曾几何时,南昌缓慢的发展步伐,让一批批人才抱憾离去,这一度使南昌的发展陷入更为尴尬的境地。如何破解“落后——人才流出——加剧落后”的恶性怪圈,实现百鸟朝凤“凤还巢”的良性循环?

    经济强市必然是人才的强市。新世纪的南昌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要率先崛起,必须构筑人才的高地,十年来南昌先后出台了《关于南昌市引进国内优秀人才的实施办法》、《关于鼓励海外留学人才来南昌市创业服务的若干规定》等硬性措施,为南昌广开“才”路、积聚人才资源创造了政策基础和条件。

    南昌市委、市政府深谙“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玄机,他们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在激发现有人才的活力上下工夫。南昌推出的“三大留人载体”堪称亮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些工作站里现有博士200余名,每年引进国外智力项目60个,引进外国专家200人次;为归国留学人员专门建设了创业园,南昌高新区的金庐软件园和江西省留学人员创业园现有创业的博士30余人,硕士150余人,创办软件企业120家,占全省软件企业的80%以上;南昌建设的高层次创业平台在招才引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引进了一批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来南昌市设立分支机构,每年重点资助1-2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

    南昌市博士进出比为38:1

    引才之效,在于释放人才之能。通过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科创园区等创业平台建设,我市不断优化人才创业环境,为人才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纳米管状纤维无纺织物”的世界第一发明人侯豪情,2003年从美国来到江西师范大学,学校为他配备了助手,将新校园科研大楼的整整一层划给他作实验室。他深有感触地说:“这里的生活条件虽不如美国,但却是施展身手的好天地。”

    为了激励人才,我市不惜重金。首批5位“洪城特聘专家”候选人评选产生,由市政府给予每人30万元奖励;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作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市政府给予每人10万元的科研资助……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工作,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我市把握未来的一大筹码。

    南昌市博士进出比为38:1,硕士进出比10:1。这样的数据,放在几年前或许是人们不敢想的事,但它却是2009年我市部分企业人才流动情况中确确实实存在着的。

    随着南昌人才环境的优化,各类人才持续净流入总量已超过45万。根据《南昌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到2020年,南昌的人才总量将达140万人左右,每万人中人才达到2500人,南昌会成为中国优秀人才集聚地之一,人才综合竞争力将进入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