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劲风镇语:从人工智能本质看VR大坑(2)

发布时间:2016-09-29 文章来源:中广互联:林起劲
 
  上述两个完全不同的视角正是让传统电影导演逻辑错乱的根本原因。
 
  所以,从2015年VR开始暂露头角到目前众多VR机构诞生,在众多风投资金的支持下,VR摄像设备、VR终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VR内容拍摄的问题部分解决了,但仍然面临后期剪辑以及更深层次的讲故事的问题。
 
    VR的“上帝模式”挑战
 
  业内人士张书乐在《别跑错了道,VR千亿级大坑等着填》一文用“上帝模式”来形容VR技术带来的“第一视角”问题,就是 “可以在任何角度、任何位置投注关注”、“全无遗漏”的全能状态。张书乐将这种“上帝模式”与泛娱乐联系起来,“消费者越是通过VR扮演在虚拟世界里全知全能的‘上帝’,其所要带来的硬件负荷也就越大,其实现可能也就越难。”
 
  虽然该文没有对“上帝模式”做进一步的解读,但笔者非常喜欢这一词汇。笔者认为:所谓“上帝模式”就是泛娱乐背景下VR“第一人称”的升级和强化;尤其是考虑到一定的互动需求下,消费者全能模式对于VR应用提出了超乎寻常乃至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想想一下,消费者在一个VR演唱会场景里,想穿越从舞台到观众座位、从贝斯手到二层楼座椅的所有的场景,想要在不同的场景下感受真实的声音和视觉效果;换一个场景,消费者想要在一个网球比赛场景,在体感设备等支持下与对面的假想运动员来一次美网公开赛赛事;再换一个场景,若干消费者想要在户外场景来一次兼具鸟语花香春游,并与同伴表达友情或爱意。依靠人工智能技术,单独完成上述某个场景乃至只是某些环节是可能的,但想面面俱到,那就真的成为《Matrix》(《骇客帝国》)了。
 
  这就是笔者认为的“上帝模式”的基本含义。更进一步,基于人工智能的VR技术,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代替真正的人类感知和智能,正是“上帝模式”的核心问题。或者说,在一种虚拟的计算机环境下,如何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全面的——乃至近乎真实的感官。

〖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