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选秀十年:从电视到互联网 用数据造星(7)

发布时间:2013-11-13 文章来源:商业价值

    近两年来,有更多年轻选手开始登上选秀的舞台,却几乎颠覆了天娱以往制作偶像的观念,“他们有着更为强烈个性化的自我表现欲”。他们不再拘泥于千篇一律的流行音乐元素,反而会去唱原创、民谣、摇滚、嘻哈,就像飞行者唱片总裁曾宇说的,“这一代人通过互联网接触到了更多的音乐元素,他们清楚黑人摇滚抑或雷鬼是什么”,选秀选手也进入个性和细分的时代。

    年轻人群体对于偶像也同样因个性化喜好而被打散,当现场拉票被更容易的点击鼠标替代,各种传播平台的即时扩散中分散着人们的注意力,人们短时间内容易被某一位选手所吸引,也更容易因新的偶像而发生转移,他们更愿意尝试改变,而大众明星也变成了现在更倾向于小众粉丝群的个性偶像。

    这些年来,专注于“造星”的天娱也更倾向于培养特立独行、有独特个性的艺人和偶像。就如赵晖说,“10年之前,艺人一出场就需要星光四溢,有非常强烈的明星气场,但是现在又萌又腐的艺人却似乎更被年轻人接受”,曾轶可、华晨宇,这些选手似乎都落在传统标准之外。

    其实选秀这些年里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更为年轻化的趋势里,《中国好声音》的灿星团队和“快男”的制作团队有70%都是“80后”人群,选手、制作者和观众都在这10年中完成了一次年代更迭。而今年以来,天娱也与亚洲年轻人文化的研究团队“青年志”合作,从社会学去分析年轻人群体心理的变化,也借此把握年轻人文化的对外表现形式。

    对于80后人群来说,动漫文化、网络语言都像是深入骨髓的生活元素,因此“快乐男声”海选时运用了许多年轻化的“神剪辑”,动漫和网络语言也被“快男”放进剪辑里,主流电视选秀几乎已经被年轻人所代表的网络文化占据。

〖 浏览次数: